中国之窗(记者: 王玉伦 通讯员:黄庆松)贵州消息:在贵州省六盘水钟山区南开乡合兴村,有这样一位平凡的手艺人——朱才美。多年来,他与小小的竹烟斗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一根普通的竹子,在他的手中,经过匠心独运的雕琢与创新,成为了开启致富大门的神奇钥匙。

朱才美,是钟山区南开乡合兴村“金竹烟斗”非遗传承人,一位有着丰富经历的手艺人。在1995年以前,他一直从事木工工作。然而,他发现曾经风靡一时的金竹烟斗,如今已鲜有人问津。看着这门传统手艺面临失传的危机,他毅然决定投身于金竹烟斗的制作之中,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。

“九五年以前我是做木工,然后老人些在做这个金竹烟斗,我看没有人在做,我怕这门手艺失传,所以我就来把金竹烟斗做起,我自从做金竹烟斗,带动起150多户人。”钟山区南开乡合兴村金竹烟斗传承人朱才美说道。

制作竹烟斗其实蕴含着很多诀窍和民间艺术,如果没有经过学习,很难制作出精致的烟斗。制作烟斗时选取的竹根很重要,然后设计制成初胚,再经过手工切削、打磨、钻孔等多项工序,都需要经验的积累。在制作时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做出的每个烟斗都是独一无二的,既能给你带来收入,还能让你交到各种各样的文人朋友,这就是朱才美热爱烟斗制作工艺的原由。

“烟杆的制作是相当复杂的,首先将挖回家的竹鞭放置两三天,稍稍干枯之后,才能制作,一般的竹烟杆材料都是到各地去收购的。其次竹子烟杆制作时要用刀把竹节处的根须或手感不舒服的、有凸出节眼的地方修平,再将它打磨光滑。再次是打通竹鞭里面的竹节,将一根硬度较强的铁丝烧红之后伸进竹鞭里,竹节便可打通。修平和打通竹节之后,把竹鞭拿到微火上烘烤,通过烘烤可以给烟杆造型,烘烤除了造型之外,同时还能让烟杆变得韧劲十足,此外还可以使烟杆变成古色古香的颜色。烟杆头是经常点烟的位置,与明火接触,竹子虽耐高温,但也会燃烧。为了让烟杆更加耐用和美观,便用铜皮包烟杆头。烟杆头通常是就着竹鞭原来的形状做成尖头或装饰成龙头形状。此外还要专门给铜皮上面刻些云纹、点状或其他花鸟虫的图案,这样铜包烟杆才更美观。”朱才美一边制作一边介绍说。

“初次学习,在制作竹烟斗初胚的时候,手艺生疏,制作出来总是残缺不全。有时不小心,还会在削磨竹胚的时候伤到手。制作竹烟斗看起来简单,其实这是一项技术活,学起来并不容易,曾经村里有几个小伙想跟他学。但他们没耐性,怕吃苦,学了一段时间都没有学成,所以就放弃了。”朱才美说。

朱才美深知,要想让竹烟斗走得更远,必须不断创新。他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,融入现代审美,不断改进烟斗的造型和功能。同时,他还利用互联网平台拍摄短视频进行宣传,积极参加各种展览和比赛,不断提升了竹烟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,订单纷至沓来。

“这个月我接到的烟杆制作120余根,每天都忙于给客户赶制烟杆,目前我的烟斗销往江苏、山东、毕节、六枝、大方、纳雍,现在我这个烟斗已经供不应求。同时,我想把我周边的,只要喜欢学的,不管是哪一个,都完全可以来把他们教会,让他们出去有很好的一个手艺。”朱才美告诉记者。

随着生意越来越好,朱才美没有忘记家乡的贫困乡亲。他成立了“非遗扶贫就业工坊”,免费收纳脱贫攻坚车间劳动力,带动许多贫困村民脱贫致富。工坊里,朱才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村民们,从选竹、开料、造型、打磨等每一道工序都悉心指导。村民们通过在工坊工作,不仅学到了一门手艺,还增加了收入,改善了生活。

“不管烟斗是用于抽烟还是收藏、装饰,90%的人制作烟斗之前都有着非常完美的想法,但只有10%的人能真正实现出来,而其中1%的人可以达到和预想的一样完美。做烟斗是我追求的梦想,我的目标是让自己设计的烟斗走向世界,世界各大收藏家都选择收藏我的作品,让他的手艺能有延续的价值,得以传承,那就是我最开心的事。”朱才美说。

经过自己的不断传承与创新,朱才美的努力和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。其制作的烟斗工艺品在省、市、县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,曾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“百花杯”评审活动中获银奖;在贵州省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展中获三等奖;在中国(贵州)首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展览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(六盘水赛区)中获三等奖等,也获得了众多荣誉称号,如“六盘水市少数民族工艺大师”“十佳民间艺人”“非遗项目《金竹烟斗》县级代表传承人”等。至今为止,朱才美共荣获国家、省、市各级奖项10多项,他制作的竹根烟斗在非遗产品中可谓争奇斗艳,绽放光彩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