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中国之窗 非遗之窗评论1,492,757字数 2746阅读9分9秒阅读模式

一、“英歌舞”是什么?

今年春节期间,“英歌舞”伴随着恢弘的鼓点空降网络平台。数亿次的视频点击量,让这一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汉民族舞蹈“火”遍了大江南北。更有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专程来到潮汕,只为现场一睹英歌舞风采。大家在抖音等视频平台上都看到过下面的视频吧?

这是流行在潮汕地区的“英歌舞”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潮汕人有个特点,就是非常团结。因为潮汕地区注重文化传承,很多文化传统从古代传承至今,形成了一股文化向心力,把潮汕人团结在一起。“英歌舞”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潮汕特有传统文化遗产,英歌舞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英歌舞组成

前棚

英歌队伍整体组织中的前头部分,也是英歌队的主体部分,小规模以24或36人组成,大规模由108名年轻力壮的男子汉,化装为梁山泊起义部队的主力军的英雄好汉。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中棚

中棚的演出节目,主要是表演一些剧性较强、娱乐气氛浓郁的传统曲艺节目。其传统的完整表演节目有13个,都是以民间趣闻轶事为题材进行艺术加工编演而成的。

后棚

英歌整体组织中的后头部队,这部分代表梁山泊起义军与民众汇合在一起,组成强大的后备力量。每人手执各类刀、枪、剑、戟,形成声势浩大的武士队伍。

【中华战舞】国家级非遗-英歌舞的起源与洪门文化

英歌舞动作威猛阳刚、服饰色彩鲜艳、音乐热闹欢快。英歌舞表演以刚劲、奔放的舞姿,构成了威武、豪迈的气势,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。在潮汕人眼里,英歌就是英雄的化身、吉祥的象征。

二、英歌舞的起源

汕头市潮阳区、潮南区,揭阳市普宁市、惠来县, 汕尾市陆丰市 ,潮州市潮安区,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。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,潮阳英歌源溯明代。

潮汕地区在两千年前属于南蛮,即使到了唐朝,也还是蛮荒地区,当年官员贬职,都是贬到南方,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,就曾被贬到潮州。因为地理原因,潮汕人的民风是比较彪悍的,喜欢好勇斗狠,不过同时也形成了善于开拓进取的精神,在近代,潮商闯出了赫赫威名。

英歌舞的动作粗犷豪放,有一种磅礴威武的气势,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,英歌舞的脸谱,没有一个相似,服装也各有不同。大部分舞者都拿着短棍,领头的黑衣舞者却耍弄着一条布蛇。

英歌舞的服装,腰上都系着一块腰牌,上面有各人饰演的角色,有鲁智深,有武松,有松江,原来饰演的是《水浒传》梁山好汉。

英歌舞领头开路的就是网络视频上最火的“飞蛇”,“飞蛇”是梁山好汉中的时迁,时迁绰号鼓上蚤,高唐州人氏,出身盗贼,在与杨雄、石秀投奔梁山途中,因偷鸡被祝家庄活捉,引出梁山三打祝家庄的故事。他曾到东京盗取雁翎金圈甲,赚取徐宁上梁山,并在梁山攻破大名府、曾头市的战役中立下大功。梁山大聚义时,排第一百零七位,上应“地贼星”,担任走报机密步军头领。征方腊后病死于杭州,追封义节郎。

英歌舞队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,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,英歌舞中执旗子的是公孙胜,因为清朝时的天地会借英歌舞习武,反清复明,公孙上阵必胜!是借公孙胜之名字,表达了取胜的信念! 舞队领头的舞槌人一般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,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,二槌是林冲,三槌是鲁智深、武松,英歌舞队中梁山好汉总计是107名,梁山108好汉少了谁呢?少了一个卢俊义。英歌舞表现的是梁山好汉乔装围攻大名府,营救卢俊义的事迹。卢俊义被抓,自然不会有他。

有学者称英歌舞源于傩舞、秧歌,这是不负责任的臆想。英歌舞不戴面具而是涂油彩,傩舞是戴面具的。英歌舞与秧歌舞的演出时间、场景、动作有别,演出目的也不一样,秧歌舞是娱乐,英歌舞是祭祀、驱邪为主要功用。英歌舞的来源目的也跟秧歌舞截然不同。

三、英歌舞源于洪门

中国各朝代都有“销兵禁武”的风俗习惯,清朝更是明令禁止平民练武。

英歌舞剧的基本形式是两人交手、流动变换阵法,由此可以推测,其形成和民族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。此外,民间祭祀往往会引起乡村间的争战,因此,培育一批青年青年唱团,是乡村社会的一种自然选择。

英歌舞的出现,与其社会大众驱逐敌寇、保卫乡土有关,是一种自觉的行为,而明、清两代政府对民间武力的禁令,更是使其“反叛正统”的形象变得更加神秘化。

一是因为民间有习武的习俗和需要,二是因为政府的命令,所以民间的武术只能在地下进行。像天地会(洪门)这样的民间组织,也喜欢将水浒故事的组织形式、教义、战术等等,统统融入到传统之中。

英歌的这种利用舞蹈来掩盖练功的实际功能,直到一九四四年,根据潮阳红场区五福田的一位老兵的记忆,当年在大南山下的平地上,打着英歌的幌子,向国民党部队和乡里的乡绅发动了进攻。

英歌舞后棚表演表现的是梁山泊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形象。潮汕地区自古有尚武的习俗,农民们手握农具,将南拳中的一些武术套路融入英歌表演之中。最后,以徒步僧人与清朝官员对打来结束整个英歌队的表演。

历史上“英歌”的繁荣时期可追溯到清朝。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诱发了人们心中潜在的反抗意识,在民间的集会上便应时地出现了具有英雄崇拜精神的表演艺术形式——“英歌”。在英歌的发展过程中,还流传着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。

在英歌表演的结尾处,徒步僧与骑着马的清朝官员对打,最终清朝官员落荒而逃。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故事:清康熙十三年,西鲁国入侵国境,朝廷张贴皇榜招募天下勇士,许诺退兵者封侯赐爵。福建南少林僧人自愿揭榜请缨,杀敌卫国。但在得胜回朝后,朝廷却下令烧了南少林寺,并屠杀僧人。侥幸逃脱的5位僧人(洪门五祖)歃血盟誓“反清复明”,组织“天地会”,为死难者报仇。之后,清政府严令禁止民间习武,“天地会”与众多酷爱习武的农民只能悄悄地传授武术与训练。他们想尽办法,将这些武术套路“隐藏”在英歌的舞蹈动作之中。英歌结尾处的表演,徒步僧的取胜也表达着南少林后人们对推翻清政府的强烈渴望。

潮汕地区普宁离天地会(洪门)的起源地福建很近,有天地会成员到了潮汕地区,秘密组织反清复明。为了不被清朝当权者发现,就采用这种戏剧形式加以掩饰,所以英歌舞实际上是在军事演习。军事学家在英歌舞中发现了许多军事战术的痕迹,从动作里也发现了许多武术套路。后来,大清亡了,反清复明也就失去了意义,英歌舞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习俗。英歌舞是天地会(洪门)斗争精神的表现形式。

三、英歌舞是汉民族战舞

随着2006《英歌》入选全国“非遗”名录,有关它的各种报道显著增多。“扬正压邪”、“英雄气概”、“团结奋斗”等词汇在我国国家新闻中经常出现。

揭阳日报于2014年度第一次英歌节专题报导:“英歌所传递和宣扬的品质与灵魂,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宣传的,也就是我们中国的伟大梦想。英歌,中国的灵魂在舞蹈!”

“又老又潮”“又炫又燃”,这是网友观看英歌舞后的强烈感受。气势磅礴,威武奔放,充满阳刚之气,威猛不逊北方安塞腰鼓,“这才是‘中华战舞’!”网友不吝如此评价潮汕英歌舞。

英歌舞是天地会(洪门)的战舞,更是汉民族的战舞、中华战舞!

weinxin
我的微信
国际品牌盛典
官方公众号
中国之窗
  •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4月18日 21:30:0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huamei.org.cn/feiyi/2023/04/18/5953.html
评论  0  访客  0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