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之窗(王玉伦):绵延百里的杜鹃花海与深沉的乌蒙山林,正悄然经历一场从“美丽风景”到“美丽经济”的深刻变革。
2024年11月7日午后,我们考察组的中巴车在黔西北的群山中蜿蜒前行。对我而言,这条道路承载着双重身份的交织——我既是云南省旅游商会考察团成员,更是阔别多年的百里杜鹃游子。
车窗外的山川既熟悉又陌生。记忆中的泥泞小道已被柏油公路取代,但那些墨绿的山峦依然保持着亘古的姿态,云雾依旧缠绵在半山腰。
考察团成员们对着窗外发出惊叹时,我却在搜寻童年的印记:那棵老槐树是否还在?那个曾经摸鱼的小溪变成了什么模样?
双重视角:游子与专家的归途
这种双重视角贯穿了整个行程。作为专业人士,我需要用冷静的目光审视这里的旅游开发潜力;作为归乡游子,每一寸土地都牵动着血脉深处的记忆。
我们首站抵达的是九龙山林场。这片位于百里杜鹃西北部的原始林区,志载“黔北诸山皆祖于此”,九条山脉酷似祥龙,因此得名。
林业局局长陈健的手粗糙有力,脸上带着常年与山林打交道的风霜印记。“我们脚下的这片森林,覆盖率高达96.02%,”他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。林场场长曾凡富是个沉默的汉子,直到说起他的树林才打开话匣子。
漫步林间,厚厚的落叶层如同天然地毯,阳光透过树冠洒下斑驳光影。考察团的专家们纷纷拿出仪器测量负氧离子含量,数据显示每立方厘米超过2万个,远超城市水平。
我落在队伍后面,伸手抚摸一株老树的皴皮,那粗糙的触感直抵掌心。刹那间,我不是那个带着考察任务归来的游子了,我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光着脚丫、在林间溪涧里摸鱼捉虾的野孩子。
花海之外:从“一季花”到“四季景”
次日行程紧凑而充实。在彝山花谷,阳光集团打造的四季花海令人眼前一亮。相关负责人介绍:“我们通过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,确保任何时候来都能看到盛开的鲜花。”
汇境花卉基地里,瑞禾集团董事长宋竹展示了现代农业科技的魔力。“我们不仅培育观赏花卉,更注重中药材、食用花卉等高附加值品种。”在她看来,花卉产业应该成为连接一产与三产桥梁。
百里杜鹃的吸引力不仅限于国内游客。“丰富的旅游业态,让更多游客一年四季都愿意来这里旅游和消费,现在越来越多来自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泰国等国外游客来到这里旅游。”百里杜鹃管理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罗丹说。
数据显示,2024年,百里杜鹃管理区游客接待量达770万人次,发展餐饮、住宿等经营主体900家以上,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超过2.5万人。
绿色转型:从“林场”到“康养胜地”
方家坪景区的高空观景台上,高勋再次向我们描绘了发展蓝图:“我们要打造的是‘快进慢游’体系,让游客留下来、慢下来、深度体验。”站在海拔2000多米的观景台远眺,群山如海,云雾缭绕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百里杜鹃管理区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拓展观光旅游,全区上下紧盯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。他们深入推进新形象、新业态、新服务、新活动、新营销“五新”提升行动。
初步实现游览线路科学流畅、交通接驳高效便捷、业态体验多元升级、服务设施智慧舒适、景观视野全域优化,景城协同发展。2025年杜鹃花季,景区接待游客181.27万人次。
单日接待游客最多为14.98万人次,接待来自23个国家(地区)的境外游客1.44万人次。
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气候,推动“凉资源”变“热产业”。统筹推进旅居康养产业发展,成功引进18家地产企业,购房避暑旅居游客23000余人。“一座花都城、半城川渝人”的格局不断扩大。
2025年避暑季,百里杜鹃累计接待游客213.08万人次,接待房车51344台,接待露营游客15.14万人次。
产业融合:文体旅的良性循环
近年来,百里杜鹃文体旅深度融合,通过“一手引流,一手提级,一手提质”,推进文旅产业与关联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逐步显现。
围绕“旅游+体育”,百里杜鹃举办了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、“杜鹃花杯”围棋邀请赛、全国山地越野赛、贵州速度轮滑赛事、百里杜鹃“花 young 年华”生态跑、贵州飞盘公开赛等品牌性赛事。
这些赛事活动显著提高了景区人流转化。据统计,仅2023年举办的文化活动及体育赛事,吸引过夜游客、参赛选手178.28余万人次,拉动旅游综合增收达6.2亿元。
同时,深挖杜鹃文化与民族特色,创新打造“花仙子”民俗巡游、露天“蹦夜迪”、火把节等特色活动,融合打铁花、铃铛舞等非遗展演。累计开展活动62场次,吸引20万游客参与互动。
民生温度:百姓的真实获得感
考察途中,我特别留意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变化。在鹏程街道石牛社区,居民黄涛高兴地告诉我们:“这几年百里杜鹃生态越来越好,空气也越来越好,来避暑的人也越来越多。
我也把自己家闲置的房屋改成民宿,今年有1万多块钱的收入。”
百里杜鹃管理区鹏程街道桥头社区49岁的黄天庆和她的丈夫赵德水曾在沿海地区打工,看中了家乡发展旅游的机遇,2019年将老家的房屋装修后,做起了农家乐生意。
“我们主要做的是农家菜,非常受外地游客的欢迎,一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万元,我们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。”
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累计上岗超5000人次、城镇公益性岗位累计上岗超300人次。动态实现脱贫、易地扶贫搬迁等困难群体动态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。
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1072人,累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788人。
座谈会:共识与展望
14时30分,旅游服务中心6001会议室。座谈会的气氛热烈而务实。百里杜鹃管委会副主任黄飞用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发展现状:“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.88亿元,旅游收入占比逐年提升。
但我们要的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,而是高质量发展。”
云南省旅游商会秘书长杨经伟的发言直指核心:“百里杜鹃需要解决的是品牌溢出效应问题。不能让人只知道杜鹃花,还要知道这里的凉爽夏季、知道这里的民族文化、知道这里的康养资源。”
我注意到一个细节:当讨论到具体项目时,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生态红线。百里杜鹃党工委副书记黄宇新说得实在:“发展的前提是保护,这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底线。”
作为在场唯一兼具“主客”双重身份的人,我的发言格外感慨:“这片土地既要敞开怀抱迎接四方宾朋,更要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根基。今天的考察让我看到了这种平衡的可能。”
车行渐远,百里杜鹃在暮色中渐渐模糊。回望来路,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正在经历一场美丽的蜕变。从“一花独秀”到“百花齐放”,从“季节限定”到“全年无休”,这条转型之路正在乌蒙山区缓缓铺展。
数据显示,2025年避暑季,百里杜鹃累计接待游客213.08万人次,接待房车51344台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无数个黄天庆、黄涛们的生活变迁,也是一个地区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。
那片绵延百里的杜鹃花海,正在向世人展示它更加丰富、立体的多彩身姿。
王玉伦 2025.11.11.贵阳













评论